虎牙小姨妈歌单,如何一眼判断年轻人有没有夜生活?
当代年轻人的睡眠,越来越像一个伪命题了。白天繁琐的工作和社交压力让人喘不过气,许多不愿意向生活屈服的年轻人为了保留对自己人生的一丝控制权,开始了一波新的进化。
他们慢慢地把私人时间和生活重心藏到无人打扰的深夜,白天迷迷瞪瞪睁不开眼,活像一个没感情没精神的工作机器。到了晚上就开始撒欢,并经常激励自己:离财务自由还很远,但熬夜自由要狠抓。
这一届的夜行性青年,夜得有点野了。
1.夜行性青年,上多少个闹钟都起不来
当爸妈还在家族群里分享“子午觉有多重要”的文章时,夜行性青年的生物钟早就变成了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白天工作太忙,本以为夜里可以睡个好觉,结果精神上的紧绷惯性还没消退,白天越忙夜里越精神;
发誓必须睡够八小时,十点准时上床闭眼,结果夜里三点就醒了,开始干瞪眼,死活等不到睡眠临幸的第二春。还有一部分相当可观的睡眠时间被用来一次次拿起手机确认“现在睡着,我还能睡几个小时?”
无论是哪种成因,结果都是上了八个闹钟依旧起不来的殊途同归。
2.夜行性青年,个个都是马后炮大师
人类经常在两个地方思考人生:公司的厕所和自己的床上。夜行性青年就非常擅长在临睡前反思人生,找不痛快。
今天和甲方撕X又输了,没发挥好没发挥好……
刚才是不是和闺蜜说话太冲了?明天找机会服个软吧……
下班电梯里又没认出CEO,少了一次刷脸的机会,亏了……
夜行性青年把心思精力都用在了夜里放炮上,在懊悔的辗转反侧里多失眠一小时,然后在第二天因为休息不好重复今天的错误。
3.夜行性青年,社交越夜越精彩
夜晚的宁静与孤独感让人柔软,夜行性青年则在柔软中激活了全身的敏感带,化身感性尤物,在线开撩。
白天手机都来不及看一眼,夜里社交APP一刷就是三小时。负责疯狂右滑的大拇指比打一整天字的其他手指头还累。喜欢的人回了一个表情够他们脑补出几千集韩剧,连情敌叫艾利还是品如都想好了。
前任们也不能放过。不夸张地说,你完全可以通过他们对前任微博的访问记录,和那些已读不回的语音信息大致梳理出他们的熬夜时刻表。
当然,清醒后他们看到这些不争气的举动也会自责:为什么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们来翻垃圾堆。
4.夜行性青年,把拖延症活成一种态度
很多夜行性青年,都是被老板的一句“明天就要”逼上了这条不归路。
这种Deadline看似紧迫,实则留出了一整夜的偷渡时间。一旦习惯这种作息,你就再也逃不出加班的泥淖了。但中招也只能怪自己,因为熬夜工作的真实含金量低到可怜。
开始正式干活儿前,先打开订餐APP点好夜宵,再挑一个合适的歌单,最好再翻出几集康熙来了经典CUT。一切准备就绪后才能双击打开文件,结果还没认真十分钟夜宵就送来了。傻笑着把夜宵吃完才发现正事没干,只能趁着困劲儿来袭前疯狂赶工。
要不是他们一次次把拖延包装成仪式感,老板也不会发现他们怎么压缩都能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5.夜行性青年,连欲望都是夜用型
也许是白天的生活太循规蹈矩,把年轻人们都逼成了禁欲系,所以一到夜里,欲望就开始野蛮生长了。
拿食欲来说,白天是饿了在吃饭,而夜行性青年的饿是精神上的饿,就算半夜被黑洞照片刷屏,第一反应也是,这甜甜圈好吃吗?
吃饱了刷刷微博和公众号,又发现某个带货博主推了新品,内心无法抑制购物的欲望分分钟打开淘宝下单,还顺便凑了满减。第二天起床就忘,等收到货了满头问号“这TM啥?我为啥要买?”
这么一想,夜也是公平的,掏空了你的钱包还惦记着给你填充点脂肪,良心卖家了。
6.夜行性青年,激情与灵感都限时限量
夜行性青年是典型的昙花型人格,白天蔫得毫无生气,一到晚上就开始盛放。
他们在镜子前换各种pose越看越美,伴着淋浴唱歌觉得自己是雨神萧敬腾。
更绝的是一到后半夜,白天死憋都出不来的灵感开始井喷,客户的方案突然知道怎么改了,朋友圈文案突然知道怎么拽了。随便顺着电脑屏幕的光线爬过去,你都至少能逮到一个朋友圈莎士比亚,两个广告界匡扶摇。
夜行性青年自己也会吐槽,怎么灵感就像大姨妈似的,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来的时候止都止不住。
7.夜行性青年,用夜晚补完每一个日常
无论是因为胡思乱想而失眠,还是寻求点自由时间报复性熬夜,大概都是因为对今天的生活还不满意。
毕竟眼睛一闭一睁,日子会被新的一天重启。那些因为被白天压迫而没有完成的自我和解,错过了再也补不回来。
所以他们在夜里连刷一整集美剧,只为追求最简单的爽与快乐;在睡前疯狂暴露敏感与脆弱,负面情绪绝不留到以后;他们大吃大喝,在淘宝疯狂扫货,毕竟白天可没勇气让自己这么任性。
只要明天不来,今天就还没浪费,没完结的故事都来得及得到一个好结尾。白天的精力都用来对生活反抗了,那在夜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无妨。
这个夜我熬了,你随意。
什么样的耳机算好耳机?
听音乐,是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共有爱好。不论公交车、地铁,还是校园、办公室、图书馆、公寓宿舍,到处都有带着耳机享受美妙音乐的人,听音乐俨然称为现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个上班族,上班路上,午间休息,下班归途,晚间上网,都在用耳机听音乐,具体算下,每天带着耳机的时间真不少。然而,同样的音乐不同的耳机,听音效果简直天壤之别。所以,一只好耳机真的很有必要。当然,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就萌生了一个简答而质朴的想法——多花些钱,买一个好耳机安心听音乐,以求达到更高的听音享受,让优美的音乐代替讨厌的公交噪音,让无聊的等车变成富有乐趣的放松。 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好”耳机? “音质好”的耳机就是“好”耳机,我相信大多数人会直接想到这点。可是,什么又是是音质呢?最简单粗暴的理解——声音的品质。对于音乐器材,播放器、耳机或者放大器,音质,就是其性能的最具概括性的表征。的确,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发烧音乐耳机的玩家,常常会用到“音质”二字来作为声音品质的描述,于是有了很常见的几种说法:音质好,音质差,这个比那个音质好,那个比这个音质差。 事实上,想要在茫茫机海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人员一定会问你如下五个问题: 1.需要耳塞还是耳机? >>>>这取决于个人喜好,使用习惯,选择耳塞或者耳机。 2.耳塞需要入耳塞还是平头塞?耳机需要封闭式、开放式还是半开放式? >>>>入耳塞,隔音效果好,但每个人耳道都有差异,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入耳耳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所有入耳耳塞,佩戴舒适度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平头塞就不会有佩戴不适的现象,但可惜的是这种耳塞几乎不隔音,对于出街使用将不能提供很好的听音体验。头戴耳机,封闭式、开放式还是半开放式,最直接的效果也是隔音与不隔音,当然,还有很多差别,我在下文会具体谈到。 3.听哪种音乐类型居多? >>>>世上没有全能耳机,不同的音乐类型,对耳机各方面的表现力要求有所差异,根据听者喜好的音乐类型来选择耳机,这点非常重要。对于高级烧友,还会有更多的细分,比如监听味,模拟味,老铁味等。 4.用什么播放器驱动? >>>>好马配好鞍,很多优质耳机对播放器的要求也很高,而如若播放器驱动能力有限,驱动某些耳机将力不从心。在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高端耳机有时甚至效果还不如相对低端的耳机的效果好。 5.预算多少? >>>>价格因素,投入资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级别,这点显而易见。 如果你只是个音乐爱好者或者初级耳机发烧友,我相信,你已经在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我就是想买个好耳机听听音乐吗,要不要这么麻烦? 我要说的是:这个真的要! 原因为何?请往下看。 首先解释上述五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 对于耳塞,主要是携带方便,使用便捷。主要分为入耳塞和平头塞。
●图为经典 入耳塞音特美ER4B 和 平头塞宇音PK1入耳塞由于其导管深入耳道内,能够达到很好的密封,带来良好的隔音效果,从而保证了优异的听音体验,中高端的发烧耳塞几乎全部都是入耳式设计。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良好佩戴入耳耳塞的。人耳耳道的皮下组织直接就是神经,而没有脂肪(这正是掏耳朵疼痛感异常强烈的原因),就导致入耳耳塞套子和耳道壁摩擦,有些人的耳道壁会由于摩擦易引起充血,这些人将不适合入耳耳塞。当然,一般来说,耳塞都会配有很多种套子,单节套、双节套、三节套、海绵套等,而且可以另行购买hippo套或comply套,都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佩戴舒适度。 平头塞,由于其几乎没有隔绝外界噪音的能力,耳机发烧友也很少会选购该类耳塞。导致在hifi音乐耳塞中优秀平头塞更是屈指可数,如宇音PK1、PK2,森海塞尔MX980 MX985,耳挂式B&O A8、创新Air、森海塞尔OMX980。平头塞一般不会有佩戴不舒适的情况,但是戴着听音乐时有可能容易掉下来。这里需要把宇音PK1单独拎出来说几句,这款平头塞算不上顶级,但在发烧友心中有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阻抗非常之大,因而对播放器的驱动力要求较高,但如果播放器有不错水准的话,这款耳塞的效果相当惊人,声场很大,听感宽松舒适。因而,很多发烧友会配有一款PK1。
●图为 SONY MDR-1R(耳罩式)和 铁三角ESW9(压耳式)对于耳机,佩戴也是个问题。虽然都是头戴耳机,也分为压耳式和耳罩式。压耳式,很显然,像是AKG K450、铁三角ESW9这样的,耳罩是压在耳朵上的,如果耳垫太硬或者头梁夹的太紧,戴久了会不舒服;耳罩式,就是耳罩较大,将整个耳朵包在里面,耳垫压在耳朵外的皮肤上,如Sony 1R、拜亚动力 DT880。对于耳罩式,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由于人耳朵向外张开,从前到后张开幅度逐渐增大,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设计,即耳罩内前小后大,正好符合人耳,能够做到接近零耳压,将佩戴舒适度做到极致。但可惜的是,这种高端舒适的耳罩设计几乎只出现在3000元以上的高端耳机中,唯一的例外是处于1500价位的Sony 1R。
●图为 AKG K701(开放式)、SONY Z1000(封闭式)、拜亚动力 DT880pro(半开放式)这里对小白重点解释一下头戴耳机封闭式、开放式以及半开放式的区别。 三种不同的耳机,最直观的的理解就是是否隔音。 开放式,单元外壳和耳垫都开放,不隔音,外界噪音会进入耳罩内影响听音者,耳机的声音也会向外传播。这种耳机仅仅适用于安静的环境,如个人住所。但是图书馆、办公室内使用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因为旁边的人能够清晰地听到耳机内的声音,而受影响。这类耳机声场相对较大。 封闭式,单元外壳和耳垫都封闭,能够隔绝外界噪音,也能防止耳机向外漏音,旁边的人不会听到耳机内的声音。该类耳机主要应用于需要隔音的环境,比如校园内,公交车、地铁上,当然,也可以用在图书馆。这类耳机声场相对较小。 半开放式,单元外壳封闭,耳垫开放,不能隔音,外界噪音进入耳罩,耳机声音传播到外界。但从隔音效果来说,半开放式和开放式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半开放的隔音效果趋于开放与封闭之间。这类耳机声场大小处于两者之间。 有人会问,既然开放式与半开放式都不隔音,那两者区别在于何处? 在这里我做以简单解释:耳机耳罩内空间是否封闭,对声音传播的反射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听者听到的声音有很大差别。而半开放式耳机是部分封闭、部分开放,声音的中高频是封闭式耳机状态,低频是按照开放式耳机状态,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效果最为接近人耳自然听音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三种类型耳机的声场大小只是一般规律,并不是说所有封闭耳机声场都小,所有开放式耳机声场都大,这个需要具体每个型号来具体看待。 三种类型的差别还有很多,在此不做深入解析。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可以到乙迷论坛中翻阅帖子查看。 然后,为什么会被问及“听哪种音乐类型居多”? 原因很简单,没有任何一款耳机可以胜任所有音乐类型,耳机至尊森海塞尔奥菲斯HE90也不例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会有不同的音乐属性,这会对耳机发声特性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像跑车和SUV的差别,一个擅长于赛道竞速,一个着眼于越野稳定性。所以,为了应对不同的音乐,耳机发声走向会有所不同,就如我下面的示例:
●图为歌德 SR225I(适合听摇滚乐)和 森海塞尔 HD600(适合听交响乐)例如,听摇滚乐,中低频段的要求就比较高,瞬态尤其重要。中频是很多乐器所在的频段,当然人声也在中频范围内。低频,主要是应对摇滚乐中较多的Bass和电声beats效果。如果低频量感小,会使得声音听起来不够带感,没有舞台跳动感,中频质感不足,则会导致歌手声音表现力较差。瞬态,是耳机随着音乐信息迅速变化的跟随能力,这点对于摇滚乐非常重要。如果瞬态表现差,将会明显感觉到拖泥带水,响应迟钝,一首it’s my life快要睡着的感觉。 再例如,听大编制交响乐,将对耳机的解析能力、层次感、空间感等方面要求较高。因为大编制交响乐会有很多的乐器,按照一定的层次分布于整个发生空间内,如果上述三点不够理想,器乐的声音很有可能混杂在一起,甚至不能分辨器乐类型,就像整个交响乐团挤在KTV包厢里演奏一样。这将是非常糟糕的现象。 基于上述的解释,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耳机,有很多种声音取向,也有很多声音风格,仅仅通过“音质”二字来描述,几乎不能说明任何情况。就像上述的两个例子可能带来的问题:A耳机适合听摇滚乐乐,B耳机适合听交响乐,一个人喜欢听摇滚乐,他会说A的音质好于B,而另一个喜欢听交响的人说B好于A。那这两种说法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两个本身就不具有可比性。A耳机是歌德的SR225I,B耳机是森海塞尔的HD600,两个耳机虽然同为1500-2000价位,而且同为开放式,但是声音取向完全不同。如果在选择的过程中没有真正了解到声音取向特点,那用HD600来听摇滚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很有可能发生。 该说说耳机对播放器的要求了。 前文有简单的提到关于一个播放器的概念——驱动力。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引擎好比播放器,轮胎好比耳机,好的轮胎需要很高的转速来发挥作用,而如果引擎输出很糟,即便再好的轮胎也难以发挥其效用。播放器的驱动力就像引擎的输出一样,当然,并不是说能把耳机推出很大的声音就是驱动力好,要看是否真正表达出该耳机的特色。有些播放器即使能把耳机推得很响,但是声音失真严重,这种现象也说明驱动力不足。
●图为 Mini audio DX50 和 艾利和 AK100
●图为 Mini audio DX100 和 Colorfly Pocket HiFi C4 PRO如果是用手机作为音乐播放器,那就要选择易于驱动的耳机;如果是用Mini audio DX50或者艾利和AK100这种播放器,驱动力也不算大,但是要好于手机不少;如果是用到了Colorfly Pocket HiFi C4 PRO或者Mini audio DX100,这就可以直接驱动比较难驱动的大耳机了(并不是说耳机越大越难以驱动,但大多数大耳机是难以驱动的)。具体到哪一款耳机是否容易驱动,还是要通过经验的积累,或者到专业的耳机发烧论坛或店铺去了解。
●图为 IPOD Classic 3 和 Govibe Sharps (红雀)耳放搭配还有一点,就是耳机放大器,简称耳放。如果播放器有Line out输出插口的话,可以外接独立的耳放,一般而言独立耳放的放大电路要优于播放器原有的放大电路(就像喜欢电脑游戏的玩家,需要高规格独立显卡,而不是主板上原有的集成显卡)。通过独立耳放,驱动力会有一定的改善,但具体能改善到什么程度,不同型号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当然,对于难以驱动的大耳机,一般需要台式音乐系统来驱动,如台式CD+解码器+耳机放大器。对于台式系统,这里不做展开说明。 耳机参数,这一点真的不想谈,但是又不得不说几句。 对于hifi产品,技术参数的意义非常有限,这里只谈两个参数。 其一,阻抗,可以理解为阻隔电流通过的能力。 其二,灵敏度,可以理解为对微小电流变化的敏感性。 一般而言,高阻抗低灵敏度的耳机难以驱动,低阻抗高灵敏度易于驱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技术参数,很多耳机的实际听音感觉和技术参数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在耳机产品中,技术参数仅仅是参考,切勿将其作为听音效果的判断依据,切勿,切勿。(如果有人评书耳机总是以参数为依据,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并不了解耳机产品的特性) 最后一个点——价格。很显然,一切产品的自然规律都是如此,价格基础决定产品等次。这并不是说没有低价优质产品,或者高价劣质货,但那毕竟是少数,总体规律不变。我不建议一开始就直接投入大量资金玩高端产品,而建议从中低端产品入手,之后如果有精力有资金再考虑逐渐升级。 有个现象必须说明: 文章开头提出的五个问题,希望各位在选择耳机的时候一个一个解决,如此一来才能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耳机产品。我碰到过无数小白,简单粗暴的发文:XX价位耳机求推荐。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就更加简单粗暴的推荐出若干型号。 但是! 如果是需要出街用耳机,这边推荐的是开放式,出街不隔音,怎么办? 如果是需要用手机就能驱动的耳机,这边推荐的是难以驱动的耳机,怎么办? 如果是需要听流行音乐的耳机,这边推荐的是适合听小提琴的耳机,怎么办? 怎么办? 凉拌! 说了这么多,为的就是尽可能避免出现这些简单粗暴的提问,以及不负责任的推荐。如果你所在城市有专业耳机店铺,而且有样机试听,那么恭喜你,用你的耳朵做出选择;如果你所在城市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按照我在文首提出的几个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然后在网上寻找相应的器材的评测。
如何让自己直面孤独?
身体的孤独可以让自身投入在闹市中回避孤独,内心的孤独需要灵魂上的碰撞才能解脱。
身与心的孤独是分开的一、社交的孤独(独处)
社交的孤独指的是时常一个人呆着,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独处。而独处也分为正常独处和非正常独处。
1、正常独处
是指喜欢一个人享受安静、独立的空间,静静的思考且不受人打扰;同时并不排斥与ta人交流、偶尔社交。
正常独处的人是发至内心喜欢安静,当这类人感到孤独时,意味着此时此刻想要找个人陪伴、聊天。那么当孤独来临时,约上三两好友叙旧或打电话给朋友,这样可以解决孤独感。
2、非正常独处
是指一个人与外界完全隔离,独来独往,即不参与社交也对周遭一切莫不关心,同时也排斥ta人靠近,排斥与人交流。
这种非正常独处可以理解为轻微的自闭症,但与自闭症又有区别。非正常独处者不仅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身处在世的意义是什么。且孤独一直伴随着ta,但由于长时间如此并习惯了,所以ta并不知道这就是孤独。
想要改变,可以偿试着开始与周围的人沟通。第一步先接触那些并不反感的人,当能够和ta们和谐相处之后,再接着扩大社交范围,接触那些反感且必须打交道的人,比如客户、领导、讨厌的亲戚等。当随着交流圈的扩大,你会发现内心的情感和常期独来独往时是不一样的。
二、心灵的孤独
心灵的孤独是指身处在人群之中,却时常发现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套用网络流行的话,就是与ta人灵魂不契合。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理想和三观与对方不在同一频道上,在此基础上彼此交流无共同语言,谈话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毫无趣味性,用俗话来讲叫鸡同鸭讲。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慧眼识珠,去发现与我们理想和三观一致或接近的人,与这种人交流会让自己感觉身心愉悦,心灵舒畅。
直面孤独即是找到生命的意义孤独的最可怕之处在于精神上的空洞,社交的孤独善可强迫自己融入人群中,而心灵的孤独并不会因身处人群之中而改变。像那些颓废的人,不仅产生社交上的孤独,其内心也是非常的空洞,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寻找生命的意义可以遵循如下原则:一、发现有意义的瞬间
即在生活到发现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瞬间,并深入挖掘它。
比如喜欢读书这件事,你发现知识能给你带到无穷的力量,能让你感到快乐。再深入一点你会发现知识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力量,带来美好,于是你兴起了想要教书育人的念头,想要当一名老师,这就是发有意义的瞬间。
二、不做违心的事
拿教书举例,你当老师初衷是为了教书育人,为了培育下一代,但当你忙碌最多的事情是如何才能让自己考上职称,如何投机取巧更上一层楼,这就是与内心初衷相违背,就是在做违心的事。
不做违心的事可以理解为不忘初心。
三、改变自身关注的焦点
改变自身关注焦点,指得是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事,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让我们感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四、超越自己
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即使无法解决,也不要过于自责。想想看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是为己还是为了帮助他人。
如果是自私(为己),可能会导致你的人生变得更困难,更焦虑,更痛苦,因为自私并不能带来自利。如果是为了助人,那么你将获得快乐、且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时,心灵再也不会感到孤独,那么无论对人、对事都能让自己时刻处于愉悦的状态。
答主简介:阿松。心理咨询师、资深电商运营总监、自媒体写作者,愿我的回答能让你有所收获。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爱和性的先后顺序?
性爱的顺序我觉得有人先有性后有爱,有人先有爱后有性。但是两者又和谐统一,不分彼此。因男女性别不同而行比顺序有差别。
刚在一起的男女,有人是因为有了爱才和对方有了性的关系。有人是因为先有了性白爱上了对方。但是能够维持长久伴侣关系的先有性才有爱。
首先: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现一些男人,并没有太大赚钱的本领,可是身边总有一个爱他死心塌地的女人,甚至有的男人经常有女人无条件的供养一点。
究竟是为了啥?说到弟是男人床上功夫了得,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女人性欲的需求。然后女人离不开男人,然后两人才有了比,才有了感情。至少这种情况女人对男人是有爱的,然而维持爱的基础是男人给她的性满足。
其次: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会看到生活中一个男的愿意为一个女人付出一切,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女人,猛一看是这个男人对女人又真爱。究其根本,依然是女人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个男人的性需求。
有句话说的好,一个男人在家里能够得到的东西,不会去外面找。一个女人栓住男人不是靠她多萌干家务,多能孝敬公婆,而是怕你男人留恋忘返、魂牵梦萦的女人温柔乡。
让男人对一个女人离不开的是她的万般柔情,是让男人一想到你就想要欲罢不能的床上功夫。
最后:看到以上两点,大家觉得男女关系中是先有了性,才有了爱。任何事都是相对统一的。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性是动物的本能,也是男女的基本需求,爱是人情感的释放与表达,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有爱无性,男女关系不能长久和牢固,性是男女之间的粘合剂,是调味品,不是全部和唯一,但又无法或缺。
有性无爱,如同两颗灵魂躺在一张冰冷的床上,人和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性和爱哪个顺序在前是说不清,也道不明,每个人都不同,男人和女人也不同。重要的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快乐,至于因为性还是爱还重要吗?
我是@舞栋人生 持续创作情感领作品,关注婚姻,家庭,情感,亲子类的健康成长,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更多的心得。
有哪些对大学生有用的APP?
2018又过去了一大半,不知道你年初定下的诸如“多看书多看报,早起早睡休息好”的目标有没有进展?平常如果工作学习中的硬性任务太多,完成以后就想放纵自己熬夜玩“刷”,没空搭理自己年初定下的目标。但还有些时候是因为安排规划没做好,才让一些原本可以利用起来的琐碎时间耗在了无限的动态刷新上。
虽然手机常常被diss成原罪一样的存在,但毕竟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脱机的,所以还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对手机进行正利用会比较现实!
作为某top2高校的一枚小学渣,西西求助了身边的学霸们,再结合自己有限的学习经验,从以下三个part给大家推荐一些有价值且好用的app,附带推荐一些方便的小工具和优质课程,助大家早日完成自己的年度目标,时间不多了,赶紧收藏吧!
目录读书与学习艺术修养时间管理读书与学习用手机学习的时间常常是碎片化时间,比如通勤时间、排队等人的时间。网上有很多关于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西西觉得只要记住一句话——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完成体系化的、有重点的、周期性的学习任务。
而不是想起什么就看什么,手边有什么就学什么,就比如通勤时间里随意浏览一两篇公众号推送、看几条今日热点的新闻、突然想起来背几个单词,这就属于比较碎片化的学习。
关于碎片化时间学习,西西提供几个比较有效的tips:
固定使用1~3个觉得最有价值的app,用每日的空闲时间读完最近更新内容即可。完整系统地学完一个课题,任务可分散到长段时间的每一天。进行记忆类而不是思考类的任务。思考的时间最好保证完整且长,避免被打断。Coursera
Coursera是一个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它的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名校。
Coursera的首页是课程分类和搜索界面,可以直接点自己感兴趣的课来听。“建议”这一part就是根据你注册的时候选择的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推荐的课程,类似于你的教学培养方案。搜索时可以选择语言,不过大部分是英文授课,所以很多人也用它来锻炼英语听读能力~
电脑搜索界面如果你选了某门课,最好是在规定时间内把它系统地学完,这样收获才会更大。比如你可以用一个月的早通勤时间看一门课程,用晚通勤时间来回顾。中国类似Coursera的平台是网易公开课,如果想听一些中国名校的课程可以选后者~
得到
「得到」是一个定位为高效知识服务的app,提倡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App里的课程主要分为上图所示的六个领域,每个领域的课程大约在几门到十几门左右。网上对课程内容的评价褒贬不一,毕竟每个人的知识储量、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都不一样,使用感受会有差别。但个人觉得从讲师的学术教育背景和课程设置来看,部分课程的质量还是很有保障的。
比如薛兆丰老师的这门经济学课,一共有200多讲,每一讲会讲1~2个概念,或者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讲解。知识点系统全面,讲解也很生活化,举的例子都很好理解,满足非经济专业人士的需求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除了课程服务,得到还有一个每天听本书的功能,时长基本在20~30分钟之内,内容主要是作者对某本书的解读,你可以把它当作荐书和导读来看。
听音读文这个功能非常适合在吵闹的环境下使用,因为听着老师的声音比较有场景感,可以很快地把精力集中在文字内容上。
单读
最开始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关注的「单读」,因为文体丰富独特,文风沉静深入,所以一直都比较爱看,后来下载单读的app以后,就更喜欢它了。
单读的主界面就像一本小书,上面是封面,下面是标题和几句简短的导语。内容往往是聚焦一位名家或者一个作品,涉及的领域和主题非常广。看完一篇文章上滑切换卡片就行,文字和图片的搭配干净利落,阅读体验特别好。
因为提倡用新的视角和文体阅读世界,所以app里的文字内容常常和图片、影像、音频同时出现,有读诗的文章,也有鉴赏音乐和电影的文章等等。长按文本还可以记笔记和随想~
之前大火的单向历其实就是他家出品的周边产品。每一天都附有大师箴言和宜忌指南,被称为“新青年的老黄历”,买一本放在书桌上每天撕一张,还挺有仪式感的~
TED
虽然TED已经被当作英语学习软件推荐过很多次,但是西西还是想再次安利一下TED,不过个人觉得比起用TED学英语,理解演讲者的思想要更重要一些。
相比其他视频网站上的TED合集,西西建议用TED自己出的app,可以及时看到更新,而且画质也很感人。TED的播放进度可以以15秒为一个单位进行快速调整,差不多就是1~2个长句的时间,这样比拖进度条要方便太多了。
字幕也可以随时点击左下的小红标切换甚至隐藏,不过有些视频没有中文字幕。你可以先看或先听一遍英文版,懂个大概,再看一遍中文字幕版,这样既可以练习英语,也可以加深对演讲内容的印象。
之前西西喜欢的一个港大博主@Elfa-分享过用iPad分屏看TED的方法,一半屏幕是视频播放界面,一半是笔记界面,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点或者不懂的单词,看完以后再一起整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iPad的朋友可以试下~
一席
一席是2012年于北京创立的独立媒体,内容大多是剧场式的现场演讲,结合网络视频进行传播,有点像中国版的TED。目前已有国内外近500位讲者和表演嘉宾登上过一席的舞台。
一席的话题类别也特别多,但比TED方便的是有分类tag的界面,可以只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看演讲,但视频制作和演讲环境相比TED就要差一些,观看感受没有TED那么好,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
枝桠是一席的一档谈话节目,邀请过包括崔健、胡德夫、卢冠廷、林志炫、李银河在内的众多嘉宾。记录版块则是一席拍摄的纪录片,目前app里只有8部。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下来看看~
幕布
读文章经常会需要摘抄和随想记录,读专业书籍更是需要整理思路和架构。出门在外不方便用电脑和笔记本时,用手机里的幕布app来进行快速的层级记录就很方便。
幕布是一个以层级折叠来整理内容的App,非常适合需要整理和展示想法或者记忆知识框架的人群。它的界面非常简洁,常见的笔记功能基本都有,关键是换层级的操作很简单。你可以先把知识要点全部罗列,然后按照你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要点进行整理排序,最后一键生成思维导图。
它支持PC端和手机端的同步,所以你可以同时在手机和电脑上进行编辑记录。无论是记笔记还是做计划,高效的逻辑方式和清晰的结构都会让你的工作效率翻倍~
艺术修养每日故宫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遗留下的文物数不胜数,能在博物院看到的展出文物只是其中极为微小的部分,所以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款在线展示文物的app,每日故宫。
西西表示,当官方爸爸开始发力做文创产品,真的就没有其他app什么事了......
打开应用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金色的logo和书法字体闪闪发光,日历界面简洁又大气。每日故宫每天会甄选一款馆藏珍品,点开日期后的展品图片可以放大缩小,细节处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要是喜欢这件藏品你可以分享或者下载,它会自己生成一张带日期、名称、图片的藏品卡片。
有些展品会有展出的时间地点、背景作者的信息介绍,不用自己查资料就可以进行粗浅的了解。如果有个人看法和鉴赏评语,你可以点右下侧的毛笔图案,用上故宫的特色表情,写些随笔记录~
除了每日展品,app里的专题版块也很有用,一般是某次展览的展品合集,这样你可以看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宋元山水,城墙别苑,每天用欣赏一件藏品的时间去感受传世珍品的魅力,时间一长,你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知识储备也会增长不少~
VART
如果你周末有一些还算悠闲的时间,想出门看个展,那你一定会用到Vart。
Vart每天都会更新全球合作场馆的展览信息,你既可以时实了解最新的艺术资讯和动向,也可以随时决定去哪个展。
主页面上的展览是根据你的城市定位显示的,展览的时间、地点和评分也是一目了然,有特别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在app上购票,有时会有票务优惠哦~
摄影课程
不知道有没有喜欢静物摄影的朋友,西西个人是很喜欢的,尤其是食物摄影。虽然这些图片看上去很摆拍很造作,但既然能把生活过得好吃又好看,为什么不呢?
From tata_cher 食物摄影师
这里西西想给大家推荐一个讲静物摄影的老师——小艾老师,亲测讲课很细致,通俗易懂,新手入门都完全没有问题~
目前小艾老师的静物摄影课已经开到了第11期,西西是第9期的小学渣。当时老师是从相机构造、基本操作和参数设置讲到了道具布景、色彩理论,最后讲到修图软件的使用,中间涵盖了关于静物摄影我能想到的所有问题,诸如曝光补偿、构图、布光、闪光灯的使用等等。
实拍
讲课是在CCtalk平台上在线授课,错过直播时间可以看回放,老师也会拉微信群,群里也有助教小姐姐,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就可以。而且每天都会布置作业、交作业,毕竟摄影最重要的还是多拍多上手,拍得多了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实拍
具体课程情况大家微信搜iSalt+就行,公众号里除了收费课程,还会定期推出一些免费公开课和讲座,摄影类型也不局限于静物美食,还有人文旅行摄影、手机摄影、平面设计之类的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了解一下~
时间管理
番茄To do
番茄钟是比较经典的时间管理法,一般是把任务分解成半小时,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这样就算种了一个“番茄”。试过很多番茄钟的app,西西还是觉得番茄To Do是最顺手的。
西西最喜欢的就是它非常个性化的番茄钟设定。一共有三种类型的番茄钟,普通类型的就是计时番茄钟,分正计时、倒计时和不计时,计时时长也根据你自己的情况确定。
西西个人觉得25分钟的学习时间有些短了,可能刚刚专注没几分钟,又开始休息了。嫌不够严格你还可以开启学霸模式,任务完不成不能退出不能停止!
另外还有定目标和养习惯两种,比如你可以定一个“跑步3000分钟”的目标,完成次数没有限制,或者定一个“每天做一种小运动”的习惯,每天记得打卡划掉就行。这个app里还有统计数据的功能,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日时间、月度和年度时间的分布,以及你完成的目标次数,时间一长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啦~
西西喜欢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界面很好看很舒服,配的文字和壁纸都超戳人!任务完成期间还可以选择背景音频,喜欢伴着白噪音、雨声、鸟鸣、雷声看书的小伙伴,就不用专门再下一个音频软件了~
Sleep Town
Forest可能很多人都用过了,票圈里也常常有人晒出自己种下的一片花花绿绿的森林,但Forest团队其实还推出了一款新作 SleepTown,目标是帮你养成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防止你在该休息的时候玩手机。
和Forest的模式类似,在设定好睡眠时间后,你的手机只能保持在盖房子的界面,在起床时间或之前的2小时内,你必须点下起床按钮,然后用力摇动手机,一旦进度条被摇满,你就会得到一座盖好的房子。
Sleep Town的房子有好几十种,从小木屋到大别墅,颜值设计都相当高,但如果你睡眠失败,你的房子就会塌掉......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你睡眠作息越规律,你的房产就越多,当然你要是手机盖着房子去玩pad,西西就不建议你使用这一类app了~
Chronodex时间饼
给大家推荐一个小工具Chronodex,它是由Patrick Ng发明的时间管理体系。
Chronodex的实用性很强,个性化程度也比较高,可以搭配各种类型的笔记本,所以很多手账博主都有推荐过。虽然这个表看上去很复杂的样子,但是一旦你上手了就会知道,比起各种时间标、timeline,Chronodex有多方便快手。
Chronodex整体是12小时制的,像一个表盘一样,上面标有时间刻度,一个小格代表15分钟。最内的虚线圈是1am~9am,用虚线是因为大多数人是从9点开始工作学习的。第二圈起就是用实线绘制的,以三个小时为一组,形状从大到小进行区分。
ins:2silver_stargram
以ins上这位韩国学习博主的Chronodex为例:
中间写明今天的日期;扇形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不同事件的时长;关键时间点可以圈出来标明事件节点,比如任务deadline之类的。ins:paperki
因为Chronodex是以15分钟为计量单位,所以时间规划可以做得很细致,而且你的时间是以饼状图呈现的,可以非常直观地展示你每天做了什么事,哪些事情耗时较长。
ins:prettygoodstuff.girl
另外Chronodex也并不麻烦,如果你特别注重效率,只需要用时间饼进行一个快速的时间规划,那你全部用黑色水笔涂写也没人会觉得不好。
每个人的时间饼都有自己的风格,你的Chronodex估计只有你自己能看懂,让它发挥最大的功效才是最重要哒~
ins:prettygoodstuff.girl
制作Chronodex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油印印章,二是在网上下载图片打印出来。西西自己就是买的印章,某宝上有各种各样的Chronodex,选你看得顺眼的就好啦~
最后的最后,别忘了有调,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基本上我们每天都会购物,手机上也充满各种各样的购物App,但依然很难分得清商品好坏,很多东西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好,不知道在哪买价格更合适。而我们有调就是为了帮你买到最好的东西,最合适的东西,帮你把在购物路上会遇到的坑踩平。
有调会做各种有趣科学的评测,目前已经做了近百种生活用品的评测,既有传遍朋友圈的口罩、防晒霜、雨伞评测;也有特别的套套评测、卫生巾评测;还有非常实用的电动牙刷评测、棉柔巾、耳塞等评测,总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年还成立了有调吃喝团,做出了火爆朋友圈的方便火锅、螺蛳粉、香肠等评测。除了自己做评测,我们还做了大家来评测,让大家发表最真实的体验。
为测雨伞,我们联系了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共建风洞实验室为找到好吃的方便火锅,丧心病狂的试吃除了花样、科学的评测,我们每天还有各种各样的干货文章,以及好用、好玩、有趣的好物。去年精品购也做的如火如荼,精品购的每件商品,都是我们亲身试用过的好东西。值得买频道也非常给力,可以看到各大购物网站实时的折扣信息,当然这些折扣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每一件都是好东西,怕自己不能找到最优惠的折扣看值得买就对了。
其实还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学习平台,比如知乎(虽然好像正在被娱乐花边新闻攻陷......),B站哔哩哔哩的纪录片也可以利用起来,还有一些诸如欧路词典、扇贝单词之类的语言类App。
总之资源很多,好好利用起来才有意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