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微信群名称大全,大家没了共同话题?
人们之所以会相互走到一起,其心理学的根源是相互依赖。何谓“依赖”?这既可以指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说得庸俗一点,就是如果你想拥有朋友,你就必须拥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一个毫无利用价值的人是不会获得友谊的。
人们常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无私的,这其实是人们对于亲情的一种美化和神话。严格说来,父母与子女之间之所以是世上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密切的利害关系。想想看,如果孩子不利用自己的父母就能自己独立生存,父母不指望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基因,延续自己的生命,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还会是亲密无间的吗?如果我们还不相信,那我们不妨看看新闻报道上那些从小就被父母抛弃的孤儿,当他们被别人领养在养父母的家庭里面长大成人之后,他们有几个会反过头来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呢?
以这种经济人的视角来看微信群里的同学关系,大家之所以有共同的话题,有话可说,不外乎这两种可能:第一,情感羁绊。毕竟,同窗的那些年,正值大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纯洁友爱,少受世俗的污染。正是由于这一点,这种关系才被许多人所珍惜。人们总有念旧情的时候,当我们抚今追昔,有时心中难免柔情似水,真的会和有几个同窗好友把酒言欢,共同追忆似水流年的冲动。
但当我们真的在网上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发现大家早已经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我们的模样也许依稀还有旧时的影子,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理状态,却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了。同学之间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工人,有的经商,有的当官,有的捡破烂,有的做学问,有的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却已经在大西洋的彼岸悠哉游哉。大家的生活圈子各不相同,所关注的事情,包括对事情的见解千差万别,如何说得到一起去呢?如何有共同语言呢?又如何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呢?
第二,把微信同学群里的同学看作一种人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扶持。但利益的交往总是相互的,当利益相关的一方只是单纯的付出,另一方只是单纯的索取,这种关系肯定是会分崩离析的。比如张三毕业之后成为一个打工仔,李四毕业之后却成为一个官员,他俩之间的能力和资源是如此的不对称,以至于从人际关系上来说张三对李四毫无价值,李四对张三却也是高不可攀。
最后,成人之间都是要面子的,特别是同学之间,因为以前的关系,现实中的落差会加倍的令人难堪和失落。比如在学校里的时候,张三的学习成绩不错,那个时候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目空一切。但走向社会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和工作并不如意,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灰头土脸。反观李四,在学校里的成绩虽然不好,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但到社会上之后,因为会来事,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赚得万贯家财。这个时候张三和李四还能不能愉快的坐在一起,朝花夕拾,旧事重提,那就绝对是一个问题了。
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一毕业的时候?
一、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你跟初恋分手了,跟妻子离婚了,你会怎么办?
孩子小学一毕业,就马上退出家长群,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段缘分尽了,另一段缘分即将来了,不退群你还想怎么办?
二、老师建群、家长进群是为了联系的方便,有其必要性。小学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除了常规的学校管理外,班级管理最是毁心毁身的,六七八九十来岁的学生呀,敲鼓丢了槌,听音丢了锣,如此丢东拉西的事儿多了去,因此有一个微信圈及时沟通联系是多么的重要,新生进班家长第一个事情就是要老师的微信,没有及时公布微信号的老师,往往会收到家长的埋怨……
因此,进群很必要!家长群方便了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减轻了班级与学生家长的频繁联系的负担,因此受到老师家长的欢迎。
三、学生毕业后,家长退群也是必然的。家长退群并不意味着人走茶凉,也不意味着师生或老师家长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恰恰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
手机空间是有限的,学生毕业后家长圈也没有过多的有效信息,久而久之便会沦陷为广告、点赞、投票、甚至于黄赌毒的阵地,反而会带来一些不方便,所以退群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四 、被踢可是丢面子的事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兵走了,守着硬盘的老师,还会有新的兵员,新的兵员意味着新的微信群。
新的家长微信工作群哪里来?老的名字一改,呵呵,新的就来了,然后是一阵踢,一顿拉黑秒杀,新房就成了。
被拉黑的感觉真的好尴尬呀,早早的摸着屁股夹着尾巴自觉退出去,是多么的英明伟大。
综上所述,家长退群,老师清群,都是可以理解的,你说呢,谢谢邀请,原创不易。有人说成年人的同学群?
同学群只是各种群(工作群,圈子群,亲友群等等等等)中的一群。同学群又分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研究生群……。真是应了这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刚刚建群的时候大家还是欢呼雀跃,多年未联系的也联系上了,互致问候,高谈阔论,斗斗嘴,调调侃,着实热闹了一番。
慢慢的,在群里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但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每天像皇上上朝一样准时出现,问候早安。接下来,朝堂变成了市场:卖保险的、推销商品的、倡议捐款的、要点赞的、拉投票的。一开始还会碍于同学情面,点个赞投个票。更有甚者,投票竟然要投一个月,每天一票。渐渐地发现这些是多么无聊的事情,只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好在微信的设计人员有足够的先见之明,给用户提供了免打扰功能。不得不说这是何等的真知灼见!这也为那些想退群又觉得尴尬的人提供了一项超值服务。真的很超值啊!
喧嚣的市场总有冷清的一天。多少年不见面,天南海北,忙于生计,奔走职场,斡旋官场,身边手头的事还忙得团团转,疲于奔命,哪有心思闲聊瞎磕啊。闲人马大姐型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谁也不想把大把的可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所以,我建议,不用退群,也不尴尬,设置免打扰,偶尔冒个泡,拽几句高大上的时髦词语震震并以示存在。足矣!
智慧中小学家长群怎么进?
小学家长进去家校群一般都是班主任建立群,然后把二维码发给家长,但是老师会让家长提前加上她的微信,然后家长扫描老师发的群二维码加群
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打开智慧中小学APP,接着点击+按钮,然后点击加入班级选项,最后输入班级码点击查询,然后点击加入家校群即可
该怎么和其他家长处理好关系?
试着答一下,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包涵。
家长的描述传递给我以下信息:本想通过聊天拉近和孩子同学家长的距离,却总和别人聊不到一个频道上;明明大家阶层地位经济状况都差不多,却不料别人却总表现得高人一等;想通过分享育孩儿心得寻找共同话题,没曾想同为家长居然不感兴趣。
您是个好妈妈,对自己有要求养孩子也细心。我推测您是位全职妈妈,本想通过全职陪读让孩子安心读书升学,没想到孩子会被学校人际关系困扰,继而影响心情,当然也就无法专心学习。
建议一、别勉强自己或孩子做任何不想做的事,违心做事是在为难自己,这样活太辛苦,对人际交往无益不说,时间越长内耗越多,身心会出问题。
建议二、别包揽孩子的所有事情,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是你控制不了的,最多提供有限帮助或建议。
比如建议孩子学有所长玩有花样,和人交往不卑不亢。几年前有个女生和我说过,学校里过得舒服的,要么是会学的,要么是会玩的,要么既会学也会玩的,想想还真是。
建议三、别太在意“好人缘”,把时间、心思、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实力上,说白了,就是关注个人成长上。
学生的核心价值是学习能力,成人的核心价值是赚钱能力或其他不可替代的能力,有价值,就有了吸引别人的魅力。
现代有种说法“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还有种说法“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优质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孩子越早想明白这个道理,将来考入大学或进入社会,越少碰壁。